在2011年最後一天,我選擇了這部電影。
這是2010年的作品,香港永遠慢人幾拍,人家沒拿獎也不上映…。(扶額)
原著小說是2008-2009年的best seller。
到了今時今日,上世紀對猶太人的欺凌仍未得到平反,創作者不斷為猶太人翻開一頁又一頁被掩蓋的歷史,《Sarah’s Key》的選材獨特之處,是找出一段難以置信的歷史──因為今次清掃猶太人的不是德軍,而是法國政府。
故事以二戰時代,巴黎的「冬賽館事件」為題材,即使是法國人也未必會記得的一段加害事件(大槪和法佬長期患間歇性失憶有關)。
電影讓人震撼的感覺不在鏡頭,在敍事的手法和史料的查證上。
聽說原著小說(還沒看…)似乎很用力去用前段交待猶太人被殘酷對待的情況,但電影的畫面沒有很黃很暴力的描寫,而是集中在兩段時空交錯的故事,導演輕化了殘酷的事實。不過終歸是鐵一段的事實,讓人看着會不禁加以聯想,心寒滲入心內,這應該就是歐洲文藝導演的精湛之處。
(這種戰爭題材電影,交到我們祖國的導演手中,只怕單單拍虐待便拖戲拖足一小時,不夠時間說故事便分上中下推出,然後一定加爆炸、暴動、脫、屍橫遍野…。拜託,戰爭實況大家會去看紀錄片和Discover channel的,不用你加鹽加醋…。)
時空交錯的兩個故事,受迫害的猶太女童Sarah,和嫁到法國的美籍記者Julia,交差發展至聚在同一點上,過程帶點追蹤性,亦會動腦筋思考兩個女性下一步的行為。到了中段,其實觀眾已經很清楚,那個被Sarah藏到衣櫥中的弟弟,在事隔N天後會變成怎樣,仍會投入Sarah的感情中,希望小男孩平安無事。Julia追尋Sarah的行蹤,引導觀眾想親眼看到現在的Sarah等等,這些導入式的拍攝都細膩而實在,從文字化為影像,能表達得如此牽動人心,劇組的努力令人敬佩。
可惡的是,到最後一幕故意要催淚,別這樣嘛!
姬絲汀史葛湯馬士你真的很好戲><
演小Sarah的那個小女孩也很自然,留下很深刻的印象~
回到歷史的問題上,網上很難找到中文的記錄,我的英語是有限公司,不過也姑且Bookmark下來…
「冬賽館事件」的受害者多是婦女和孩童,法國佬你們只會欺負女人和孩子嗎?法叔你比阿意更廢柴!!!!!!!!!!!!!!!!!!!!!!!(吼!)
我在意的是,後來這批猶太人被法國趕走了,他們到底去了哪兒?
像Sarah般僥倖存活的人,他們的生活又是如何?要像Sarah般隱姓埋名?終日提心吊膽生活?
延伸閱讀:
Wiki
Vel' d'Hiv Roundup
Online Encyclopedia
CASE STUDY:The Vélodrome d’hiver Round-up: July 16 and 17, 1942
[0回]
PR
http://ishicomic.blog.shinobi.jp/%E9%9B%BB%E8%A6%96%E9%9B%BB%E5%BD%B1/%E9%9A%94%E4%B8%96%E5%BF%83%E9%8E%96%EF%BC%88sarah%E2%80%99s%20key%EF%BC%89隔世心鎖(Sarah’s Key)